鏖战大西沟
——大西沟铁矿勘探项目组会战(工作)侧记
近日,公司大西沟铁矿勘探项目组传来阶段性捷报:在秦岭腹地零下15℃的严寒考验下,项目组提前完成野外勘查主体任务,钻探、地质测量、槽探等关键工程均超额高质量达标,以“铁军速度”与“工匠精度”为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和资源开发筑牢根基。
寒冬的坚守:用热血融化冰雪的地质尖兵
大西沟铁矿矿区位于秦岭柞水县小岭镇,冬季平均气温低至-10℃,极端低温达-15℃,昼夜温差超过25℃,山区狭谷间的凛冽寒风裹挟着湿气,让户外作业环境堪称“天然冰窖”。钻探设备的输水管线频繁冻成“冰柱”,每天清晨,队员们需用热水逐段浇淋解冻,有时甚至要生火烘烤管道,才能保证钻机正常运转。为追赶紧张工期,项目组实行“破晓而出、戴月而归” 的工作模式 —— 清晨6点,天刚泛白,队员们已背着地质锤、罗盘、样品袋等装备向深山进发。夜晚10点,勘探驻地的灯光仍在摇曳,技术人员围坐在电脑前,核对数据、绘制剖面图,霜花凝结在驻地外的窗玻璃上,屋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。
在钻探施工现场,机长的双手因长期接触冰冷岩芯而布满冻疮,但他仍笑着说:“每米钻孔都是我们和严寒‘掰手腕’的成果。” 截至 4 月 14 日,项目组累计完成钻探进尺 8064.7 米,超设计量 0.81%,3096 件钻孔劈芯样品的采集与编录工作精准到位。1:2000 地质测量 4.28 平方公里任务 100% 完成,勘探线测量完成 8.3 公里,超设计量 207.5%,相当于在秦岭密林中 “编织” 了一张比原计划更精密的 “地质网”。
组织关怀如春:多级联动为一线撑起 “暖心后盾”
作为年度重点攻坚项目,自2024年11月启动以来,公司党委书记、执行董事赵璞,党委副书记、工会主席丁仁乾深入项目驻地检查指导工作并送去粮油、大肉等慰问品。地勘院班子成员多次前往项目驻地,针对钻探效率提升、槽探安全作业等问题现场办公,并牵头制定《严寒期施工应急预案》,确保每个环节“有人管、有方案、有保障”。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,让队员们在冰天雪地中感受到了“家”的温暖,项目负责人郝云蛟表示:“公司和院领导多次到施工现场,了解进度,查看岩芯,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比任何动员令都更有力量。”
技术攻坚与时间赛跑:用 “智慧 + 汗水” 突破极限
面对“提高铁矿探明级别资源储量占比至10%以上”的核心目标,以刘善华、肖海龙、赵福来为首的技术团队开启 “白加黑”攻关模式。白天,他们带着无人机对复杂地形进行三维建模,精准规划勘探线布局,将原本需要10天完成的测量任务压缩至2天;夜晚,利用 GIS 软件分析已有地质数据,为每孔钻探制定“定制化”方案。在6、7号菱铁矿体加密勘探中,团队通过丰富的地质经验,快速区分菱铁矿与磁铁矿边界,使矿体圈定效率提升 40%。
后勤保障组同样“火力全开”:司机每天凌晨5点检查车辆防滑链、预热发动机,确保通勤车在冰雪路面安全行驶;厨师变着花样烹饪营养饭菜,让队员们收工后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。“我们不仅要战胜自然,更要战胜自己。”技术负责刘善华指着墙上挂满的勘探图纸和进度表说到,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,记录着团队3个月来攻克的12个技术难点和5次关键工序优化。
阶段性成果亮眼:为矿山发展铺就 “数据基石”
截至目前,项目组已完成槽探3000立方米,采集刻槽样品1035件,完整揭露了地表矿体分布;1:2000地质图上,地层、构造、矿体的展布特征清晰可辨,为后续资源储量估算提供了“高精度底图”。这些成果的背后,是3名高级工程师、6名工程师和全体队员日夜奋战心血结晶。
当前,项目组正全力推进《陕西省柞水县大西沟铁矿补充勘探地质报告》编制工作,预计2025年6月完成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。在秦岭的皑皑白雪中,这群地质人用脚步丈量责任、以担当诠释使命,他们的身影,既是严寒中最美的风景,更是新时代地质精神最生动的写照。(通讯员 郝云蛟)